两晋南北朝

  公元265年至公元589年(两晋南北朝)

  西晋(265-316)公元265年,魏国大臣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朝皇族的源头为河内司马氏,在曹魏时代已世代为官。如司马朗、司马懿及司马孚等兄弟总共八人,时人称“八达”。其中司马懿具有政治及军事才略,在曹魏后期抵御蜀汉北伐及平定辽东,成为了魏国重臣。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马懿与曹爽受遗共同辅政,但之后司马懿被曹爽架空。249年发生高平陵事变,司马懿重夺政权,至此司马氏开始专政。在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及司马昭逐渐巩固司马氏的势力。此期间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战争(史称寿春三叛),皆被平定。

  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5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当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270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叛乱,直至279年方平定。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他派羊祜守襄阳与孙吴名将陆抗对峙,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274年陆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议伐吴,遭贾充反对而作罢。经过多年准备,279年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军、中游杜预等军、下游王浑等军共六路并进。最后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

  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虽然在今天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朝代写进中国的古代历史,但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赵、前秦等外族统治者控制,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两个时代——东晋、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时间。

  公元三一六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共169年。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十六国后期,一个极为落后的少数民族拓跋鲜卑逐渐强盛起来,打败后燕入主中原,在建立北魏政权(386-534年)之后,又消灭各割据政权,从而结束了这一地区长期混战的局面。按照史家的习惯,北魏统一北方的太延五年(439年)往往被视为北朝的起始之年。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孝文帝大举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阳。北魏立国一百多年,历9代12帝,是对南北朝历史影响较大的一个王朝。

  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从5世纪下半期开始,其汉化趋势加快,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这一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却引起了部分守旧贵族和鲜卑武人的反对。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镇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内战。

  北魏孝武帝末年,权臣高欢、宇文泰将北魏辖区切割成东、西两块。东魏(534-550年)以邺城为都,历1主16年,西魏(535-556年)都长安,经3帝,共享国22年。东、西魏先后被北齐(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取代。北齐是鲜卑化汉人高氏所建的政权,立国28年,有3代6帝。公元577年,周灭齐,北方重新统一。北周是宇文鲜卑人统治的王朝,历3代5帝,计24年。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帝位,改国号为隋。历史上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北方五朝称之为北朝。南北政权对立的时期,历史上叫做南北朝。

  隋·潭州(长沙郡):文帝开皇九年(589)统一中国,采州县两级制,撤湘州,并郡县,临湘县改名长沙县,废浏阳、醴陵、湘西(一部分)等县(《隋书》不载,系据《唐书·地理志》复置浏阳、醴陵的史实而认定)人长沙县。设潭州及具军事性质的潭州总管府(总管府管以潭州为中心的几个州、炀帝大业初废潭州总管府。此前开皇三年秋七月壬戌——廿六13即583年8月19日,诏封台玫可为湘州刺史)。此时的潭州,地域大于南朝的长沙郡,小于湘州。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潭州改名长沙郡。潭州(长沙郡)辖长沙、衡山、益阳、邵阳四县。今长沙、浏阳、望城(北部)属长沙县和(南部)衡山县,宁乡属益阳县。长沙县为州(郡)治所。

梁、陈·湘州长沙郡及衡阳郡:(今)长沙市地域仍属长沙、衡阳二郡。湘州地域划小。梁天监六年夏四月乙酉(廿六即507年5月23日)析湘广二州置衡州;

天监九年复分湘州置衡州(因《梁书》、《陈书》无地理志,《隋书·地理志》虽追溯到梁陈时,但语焉不详,故湘州的辖郡及长沙、衡阳二郡辖县无考)。

南朝齐·湘州之长沙郡、衡阳郡:长沙郡辖临湘、罗、湘阴、醴陵、浏阳、建宁、吴昌七县,衡阳郡辖临湘西、罗、湘乡、新康、衡山五县(湘南县撤销,部分入湘西等县)。(今)长沙仍为一州二郡治所,今四辖县(市)仍在二郡管辖之下。

南朝宋·湘州(或荆州长沙郡、衡阳郡):宋武帝永初三年二月丁丑(初四即422年3月12 Et),复分荆州十郡(长沙、衡阳、湘东、邵陵、零陵、营阳、桂阳、始兴、始安、临贺)设湘州。长沙郡(因封有长沙王,故《宋书》称长沙内史)辖临湘(侯相)、醴陵(侯相)、浏阳(侯相)、吴昌(侯相)、罗县(侯相)、攸县(侯相)、建宁(子相)以及宋明帝元徵二年(474)十月以前,湘州刺史王僧虔表奏朝廷割益阳、罗、湘西三县所立湘阴县(《宋书.州郡志》误作属湘东郡)。衡阳郡(内史)辖湘西(令)、湘南(男相)、益阳(侯相)、湘乡(男相)、新康(男相)、重安(侯相)、衡山(男相)共七县。衡阳郡治由湘乡迁湘西。两郡(治)夹江拱州。

晋·荆州(后之湘州)之长沙郡、衡阳郡: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统一中国,仍采州郡县三级制,长沙郡、衡阳郡属荆州。怀帝永嘉元年八月廿六日(307年10月9日),分荆州七郡及江州一郡置湘州(见《湘州考》一文)。湘州辖长沙、衡阳、邵陵(三国时昭陵,晋时避司马昭名讳,改“昭”为“邵”)、零陵、营阳、湘东、建昌及桂阳八郡。临湘县治仍为长沙郡治及湘州州治。长沙郡辖县有临湘、攸、下隽、醴陵、浏阳、建宁、吴昌(汉时汉昌)、罗、蒲圻、巴陵。衡阳郡辖县有湘乡、重安、湘南、湘西、承阳、衡山、连道、新康(太康元年改新阳为新康)、益阳。今长沙(临湘)、望城(湘江以西属湘西,以东属临湘)、宁乡(新康)、浏阳分属长沙郡和衡阳郡。

东晋成帝咸和四年二月二十日(329年4月5日)湘州并入荆州。安帝义熙八年(412)十二月复分荆州十郡置湘州,义熙十三年(417)省撤湘州。东晋末,湘州不复存在。

公元289年11月晋武帝司马炎封第六子司马义(时年十五)为长沙王,改王国相为内史。

公元302年长沙王司马义杀骄奢擅权的齐王司马炯。晋惠帝封司马义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

公元303年8月河间王司马禹、成都王司马颖举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义。司马义被囚。讨伐军入长沙城大肆抢掠。次年,司马义被河间王司马禹部将张方杀害。

是年 因八王之乱,各地义军纷纷揭竿而起。6月,河南新阳张昌义军击败荆州刺史刘弘。7月,遣其部将陈兰等攻占长沙郡,临湘古城遭到破坏。都护陶侃大破张昌义军于竞陵(湖北天门),晋军复长沙郡。

公元305年长沙市区湘江中游橘洲形成。

公元307年8月析荆州、江州等八郡置湘州、州治临湘。

公元308年晋封司马义之子司马硕为长沙王。

公元311年4月醴陵县令杜韬领导的义军攻占长沙,杀长沙太守崔敷。怀帝命荆州刺史陶侃等镇压起义军,两军战于湘江,互有胜负。

公元315年晋愍帝招降杜韬,杜韬杀晋招降使南海太守王运,并派部将王真出兵武陵以断官军粮运。陶侃遣郑攀与战,义军败退湘州城(今长沙)。陶侃追至,王真降晋,杜韬逃走。

公元329年2月湘州并入荆州。3月陶侃进封为长沙郡公,晚年居岳簏山,种杉结庵,名“杉庵”(旧址在今岳簏书院内)

公元334年陶侃卒,其子陶夏、陶斌各拥兵数万互相抗衡。陶夏至临湘杀陶斌。将军郭开随陶侃之子陶称奔丧长沙,陶称疑郭开有二心,杀郭开,悬头于桅杆,鼓棹渡湘江20余里,观者无不震骇。

公元335年8月长沙洪灾,毁屋无数,溺人甚众,庄稼损失严重。

公元410年2月广州刺史卢循反晋,率农民起义军北越五岭,进兵湖南,占领长沙,复北袭巴陵,杀江州刺史何无忌。同年,卢循被建武将军刘裕击溃,经长沙退广州。

公元412年析荆州之长沙等十郡复置湘州,州治临湘。

公元420年6月太尉中书监刘裕逼晋恭帝司马德文逊位,即皇帝位,国号宋。封其弟刘道怜为长沙王。

公元426年废湘州。长沙郡仍隶荆州。

公元479年奇高帝萧道成封第四子萧晃为长沙王

公元569年陈宣帝封陈叔坚为长沙王(仍任吴郡太守)。至德二年(公元584),封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