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公元1271年至公元1368年(元代)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由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灭南宋,定都于大都(现北京市)。1368年灭亡于明朝。
元朝历史
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
蒙古高原原为金朝的附属地区。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起来,不再臣服于金朝。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铁木真获得尊号“成吉思汗”,建国于漠北,国号“大蒙古国”(YekeMonggholUlus)。大蒙古国建立後,不断向外扩张,1217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征程中病逝。
元朝建立
元·卢沟筏运图。描绘了元世祖至正三年(1266年)在卢沟桥附近漕运西山石木用于修造大都宫殿的情景。蒙哥于1259年在四川去世后,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大蒙古国首都哈拉和林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後返回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会自称大汗。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并建元中统。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集会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内战,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定为一尊,但他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结果导致四大汗国纷纷脱离,忽必烈的政权遂只包括中国与蒙古本土。大蒙古国不复存在。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元”。这是蒙古国家由世界帝国转为中原王朝的分水岭,蒙古之前对中原的统治是掠夺性的殖民地式统治,只有到忽必烈时才转型为以中国为主体的王朝,且在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现,故「元朝」的建立应由此算起。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在刘秉忠规划下,建都于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
统一中国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5岁的宋恭帝及谢太後。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了南宋最后的兵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元朝遂统一全中国。
之後,元军曾入侵周边一些地区,如越南和日本等,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战争最为著名,通常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是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
元·湖广(潭州)行省潭州(天临)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春正月丁卯朔(1276年1月18日),元军占长沙,长沙入元朝版图,立安抚司。十四年设潭州行省(鄂州行省并人)。十八年二月戊辰(1281年2月28日),迁潭州行省于鄂州,后称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徙湖南道宜慰司治潭州(路)。
天历二年三月癸亥初九(1329年4月8日),文宗以“潜邸所幸”,潭州路改天临路。潭州(天临)路辖长沙(上县)、善化、衡山(上)、宁乡(上)、安化(下)五县,醴陵(中)、浏阳(中)、攸(中)、湘乡(下)、湘潭(中)、益阳(中)、湘阴(下)七州(皆为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升的州)。长沙、善化两县倚廊,今长沙市及四辖县(市)为长、善、浏、宁四州县地。
元顺帝至正廿四年(吴王朱元璋甲辰年)九月甲申(廿四日即
1364年10月19日),《续资治通鉴》谓九月乙酉(廿五日即10月20日),徐达领兵乎陈理至潭州。改天临路为潭州府(据《明史》,嘉靖《长沙府志》谓洪武二年更名潭州府,既无月份,此时才改天临路为府不合情理,不取。《明史纪事本末》谓九月乙未初五即1364年10月9月30日以后,徐达遣唐胜宗分兵取长沙等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