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回首頁 /
第一類【經義】 /
008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 /
p044 第一講 總論八識 /
p058 二、識與根、塵的關係
p058 二、識與根、塵的關係
在佛教裡,經常將根、塵、識一起講,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根」,有增上、生長的意思,指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的認識能力。自然界的草木因為有根,可以深入土地吸收養分,並能繁衍枝葉花果。同樣的,人的六根助長了六識了別對境,如果能善於利用,則有助行者的證悟。例如:觀世音菩薩藉著耳根圓通的修持,從而證悟菩提;香嚴童子透過鼻根圓通的修持,而能明心見性。所以,修行不一定要關閉六根才能修行,尤其作為一個人間的行者,更需要頭頂青天,腳踏大地,時常用雙眼去關愛眾生的憂苦,用雙耳去傾聽眾生的煩惱,用口舌愛語去撫慰眾生的傷痛,用雙手去解除眾生的苦難。前五根,又分為「扶塵根」和「勝義根」兩種。「扶塵根」,又稱「外根」,指外在可見的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自身雖然沒有發識取境的功能,但可以扶助「勝義根」引起對五塵之認識作用,所以稱它為「扶塵根」。經典裡有一段描述扶塵根的文字,十分有意思,它形容五根形狀:「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葉,鼻如雙爪垂,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顙。」「勝義根」,又稱「正根」、「內根」,它不是肉眼可見,唯有修行到天眼以上才能見到,相當於生理學的神經細胞。由於它有發識取境的功能,此點勝於扶塵根,所以稱為勝義根。對於勝義根這些視、聽、嗅、味、觸等感覺細胞,經典裡也有一段描述:「眼根極微,在眼星上,傍布而住……耳根極微,居耳穴內,旋環而住,如卷樺皮。鼻根極微,居鼻頞內,背上面下,如雙爪甲。舌根極微,布在舌上,形如半月。身根極微,遍住身分,如身形量。」五根接觸外境(塵),需要外根和內根共同作用,才會產生「識」,例如耳的外耳、內耳、耳膜與內根的耳神經一起工作,產生「耳識」,能聽到外在的聲音,而耳聾的人,只有外根的器官,內根的耳神經損壞了,故無法產生耳識,所以無法聽到聲音。第六根──意根不須緣於具體器官,是屬於「心法」,它在五根與外境對應後,產生「了別」的作用,如耳朵聽到聲音後,產生心識來辨別聲音的大小、悅耳、刺耳等。「塵」,指能引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感覺思惟之對境,即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統稱六塵。之所以稱為「塵」,是因為它們能汙染情識,昏昧真性;再者,它有生滅變異功能,如塵土般經常浮動,且具有染汙作用。「色塵」,指的是眼根所見的外境,如大小長短、黑白胖瘦、煙塵影霧等;「聲塵」是指耳根所聽到的聲響,如音樂、噪音、風聲、雨聲、蟲鳴鳥叫等;「香塵」是鼻根所嗅到的外境,如食物的香臭、花草的清香、腐敗物的臭味等;「味塵」是舌根所嘗到的酸甜苦辣、鹹淡甘辛;「觸塵」是指身根接觸外境而有的感覺,如冷煖、滑澀、輕重、軟硬等;「法塵」是意根所對及所緣的外境。廣義的「法塵」包含宇宙萬有事物,有形、無形、世間、出世間的萬物皆屬之;狹義的「法塵」指「五塵」所留下的影像,如念念不忘的美食、縈繞不去的音樂、思念的人、放不下的恩怨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前五識是依「根」立名。五識與五根之間的關係再用以下五點說明:1.依於根:五識必須各別依託五根才能發識,又稱「不共依」,即:眼識必須依於眼根,耳識必須依於耳根,鼻識必須依於鼻根,舌識必須依於舌根,身識必須依於身根,分別依託,才能生起認識作用。除非到聖賢位,五根才可以互相發識。2.根所發:五識的生起係由「根」所引發,如果「根」損壞不全,「識」也會起變化。例如:近視、弱視的人由於「眼根」受損,觀看事物就無法和常人一樣清楚;愛迪生年少時被人打了一巴掌,「耳根」的神經受損,以致聽力不全等等。3.屬於根:五識的生起,就「依根發識」而言,是恆常不斷的,隨時都配合五根,因此說完全是屬於「根」的,例如:眼睛一張開,屬於「眼根」的眼識就能辨別色境;耳朵聽到聲音,屬於「耳根」的耳識就能辨別聲境。4.助於根:五識的生起雖然是靠五根發起認識、了別作用,但生起的五識對於其所依的根,也有很大的助力。例如:鼻識聞到香味,可以讓鼻根產生愉悅的感覺;身識感受疼痛,馬上會回應到身根的難受。5.如於根:根與識,攝取的是同樣的境界。例如:眼根攀緣的是紅色的花,眼識認識的相狀一定是紅色的花,而絕不會看作綠色的葉子;舌根緣甜的味道,舌識嘗到的絕對不會是苦的。為了讓大家對五根、五塵、五識有更明晰的認識,將其相狀列表如下:
上一則 :
p053 一、識的意義與功能
下一則 :
p064 三、前五識與第六識的關係
回上層
書目錄
p024 編者的話
p026 導言
p027 前言
p030 一、唯識的傳承
p033 二、八識的相關著作
p034 三、八識的功能
p036 四、八識的修行
p040 五、唯識的應用
p044 第一講 總論八識
p045 前言
p053 一、識的意義與功能
p058 二、識與根、塵的關係
p064 三、前五識與第六識的關係
p069 四、識與心、意的關係
p076 五、識的三能變
p082 六、八識生起的因緣
p086 七、識與前生、後世的關係
p 092 第二講 分解八識
p093 前言
p095 一、前五識的內涵與修行
p124 二、第六識的內涵與修行
p140 三、第七識的內涵與修行
p146 四、第八識的內涵與修行
p149 五、圓滿的生命境界(轉識成智)
p154 第三講 萬法唯識
p155 前言
p155 一、唯識所現的生活
p161 二、心識的力量
p164 三、轉念的修行
p166 四、掌握心內的主人翁
p 172 【附錄】《八識規矩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