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鉴不仅能储存食物,还能用于冰镇酒水。在炎炎夏日,古人宴请宾客时,取出冰鉴中冰镇的美酒,清凉可口,为宴会增添了别样乐趣。《周礼》中就有关于冰鉴使用的记载:“祭祀共(供)冰鉴。” 这表明冰鉴在当时的祭祀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冰鉴的制作工艺更加精湛,材质多样,有青铜、木质、陶瓷等,其外形也更加美观,成为富贵人家彰显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三、服用 “仙药”:神秘的避暑丹药
在古代,有一种听起来颇为神奇的避暑方法 —— 服用丹药。古人认为,某些丹药具有清热解毒、消暑解渴的功效,能帮助人们抵御暑热。其中,“太乙紫金锭” 就是一种较为著名的避暑丹药。它由山慈菇、红大戟、千金子霜、五倍子、麝香、雄黄、朱砂等多种药材炼制而成。
在大暑时节,人们会按照一定剂量服用此药。据古籍记载,服用后可 “解诸毒,疗诸疮,利关窍,治百病”,尤其在预防中暑方面有一定效果。不过,这些丹药中部分药材含有毒性,需谨慎使用。而且,丹药的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通常只有达官贵人或皇室成员才有条件享用。这种通过服用丹药避暑的方式,在现代人看来颇具神秘色彩,也反映出古人在探索避暑方法上的大胆尝试。
四、摇扇生风:文人雅士的消暑雅器
扇子是古人消暑的必备之物,不仅能带来实际的凉风,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文人雅士彰显身份与情趣的象征。在大暑时节,手持一把扇子,轻轻摇动,便可带来丝丝凉意。扇子的种类繁多,有团扇、折扇、蒲扇等。
团扇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以绢、罗等丝织品为扇面,上面常绘有精美的图案,如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等,极具观赏性。古代女子尤其喜爱团扇,在炎炎夏日,手持团扇,轻掩面容,既遮阳又能增添几分娇羞之态。唐代诗人王建在《调笑令・团扇》中写道:“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生动描绘了女子与团扇的美妙画面。
折扇则开合自如,携带方便,其扇骨多采用竹子、木材等材质,扇面可题诗作画。文人雅士们常以折扇为道具,在扇面上留下自己的诗词佳作或书法墨宝,相互赠送交流,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风尚。南宋诗人谢枋得曾作诗《扇》:“蒲葵也解归掌握,纨素未应捐箧中。莫把暗尘涴明月,好驱大暑来清风。” 表达了扇子在驱赶暑热方面的重要作用。
蒲扇则以其质朴实用的特点受到广大民众喜爱。它通常由蒲葵叶制成,价格低廉,制作简单,是普通百姓消暑的常用工具。在炎热的夏日傍晚,人们坐在庭院中,手摇蒲扇,谈天说地,驱赶蚊虫,一幅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跃然眼前。
五、觅凉逐水:投身自然的避暑妙法
古人深知大自然是最好的避暑胜地,因此在大暑时节,他们会选择前往山林、水边等清凉之地避暑。许多文人墨客喜欢隐居山林,在茂密的树林中,树木的枝叶遮挡阳光,形成大片阴凉,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也能降低周围环境温度。他们在山林中搭建茅屋,读书、品茶、吟诗,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清凉。
而对于居住在水边的人们来说,江河湖泊则成为避暑的好去处。人们会在河边、湖边搭建凉棚,或直接在水中嬉戏游玩。游泳、划船等水上活动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水的清凉,还能锻炼身体,增添生活乐趣。在一些水乡古镇,每逢大暑,人们还会举行赛龙舟等活动,众多船只在水面飞驰,岸上观众呐喊助威,热闹非凡,在炎炎夏日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此外,古人还会利用山洞避暑。山洞内部地势较低,空气流通不畅,温度相对外界较为凉爽。一些地方的居民会在大暑期间前往附近的山洞中暂居,躲避酷热。例如,在某些山区,至今仍保留着古人在山洞中避暑留下的生活痕迹。
大暑节气虽酷热难耐,但古人凭借着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创造力,想出了诸多巧妙的避暑方法。从建筑布局到日常用具,从饮食习惯到生活方式,这些避暑冷知识无不展现出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在现代社会,我们享受着先进科技带来的便利,但古人的避暑智慧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让我们在炎炎夏日中也能寻得一份清凉与惬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