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寒|以图证经:豳风图绘的多重意义指向

吴寒|以图证经:豳风图绘的多重意义指向

图1(传)[南宋] 马和之 豳风图(局部) 25.7×55.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是豳风图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这与帝王的提倡应有一定关系。元朝定鼎中原之后,非常重视农业,发布了一系列重农举措。据《书画传习录》记载,陈琳曾绘《豳风图》和《尔雅草木虫鱼图》进献给元仁宗:“臣闻《豳风》为周室肇基之始,《尔雅》乃元公格物之书。陈稼穑之艰难,叙农桑之节序,实有裨于君德,更念切夫民依。”〔2〕《七月》记述了一年之中各个时间节点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尔雅》的《释草》《释木》《释虫》《释鱼》诸篇则记载了一些常见名物。陈琳将它们精心绘制成图,形成一套包罗万象的博物图册,供帝王了解这些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陈琳自述二图绘制耗费了十年时间,仁宗对此图非常赞许,命将这些画册藏于麟德殿左厢,以便时时观览。《元史》记载,仁宗时,大司农塔失不花绘制豳风图进献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元英宗,仁宗夸赞塔失不花能“辅太子以正”,并“命置图书东宫,俾太子时时观省”。〔3〕元仁宗还曾命赵孟頫作《七月图》以赐东宫。赵孟頫《农桑图叙》言:“臣闻《诗》《书》所纪,皆自古帝王为治之法,历代传之以为大训,故《诗》有《七月》之陈,《书》有《无逸》之作。”〔4〕此论将《豳风·七月》与《尚书·无逸》联系起来,《无逸》言“稼穑艰难”,劝诫君子应勤勉为政,切莫耽于逸乐。这与《豳风》陈述王业之艰难,告诫为政者应重视民生温饱、寒暑及时之旨互相呼应。《无逸》篇亦有主题图绘之传统,唐代宋璟、北宋孙奭皆进献无逸图以劝诫帝王,成为君臣明良之佳话。由于《七月》与《无逸》主题的一致性,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逸图与豳风图有时也成对出现,共申敦本恤民之义。

明代帝王对豳风图也颇为尊崇。洪武九年(1376),皇太子朱标从宫廷藏书中寻得赵孟頫的《豳风图》,担心图册容易损坏,命人将其改装为卷轴,并命宋濂为之题跋。宋濂盛赞朱标此举背后的悯农仁厚之心:“愿殿下之心,朝夕如览图时,则四海乂安,无一夫而不被其泽,盛德大业,必将度越成王无疑矣。”〔5〕宣德二年(1427),有人进献豳风七月图绘,明宣宗嘉许曰:“此周家立国之本,其教民委曲详尽如此,宜历年之永也。”〔6〕宣德七年(1432),明宣宗阅内库书画,发现赵孟頫的《豳风图》,为之赋长诗一章,并召来翰林诸臣共同观览此图,感慨道:“豳诗,周公陈后稷、公刘王业之所由,与民情早晚之宜,以告成王,使知稼穑艰难,万世人君皆当鉴此。朕爱斯图,为赋诗,欲揭于便殿之壁,朝夕在目,有所儆励尔。”〔7〕宣宗将此图悬挂于内廷,还将御制豳风图诗赐给蹇义、杨士奇、杨荣等重臣,以表明自己励精图治的政治态度。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宣宗本人更爱好射猎行乐,清人吴伟业作《宣宗御用戗金蟋蟀盆歌》讽之:“宣宗在御升平初,便殿进览豳风图。煖阁才人笼蟋蟀,昼长无事为欢娱。”〔8〕祁寯藻《宣德铜盘歌》:“宫中豳图揭殿壁,玩志往往铭盘匜。”〔9〕嘉靖十四年(1535),明世宗邀请大学士费宏、李时至无逸殿,“历观殿庑农家诗、豳风图,俱上所题跋”〔10〕。借此次君臣同游,世宗向臣子传达了重农之意。清代史梦兰撰《全史宫词》有“草棉合补豳图阙,近报江南进纺车”一句〔11〕,注称明末崇祯时亦有命绘豳风图设于乾清宫西暖阁。另有史载,明末清初,张京投奔起义将领孙可望,曾向其进献豳风图并称:“豳风王业根本,愿殿下为天子,如周家有道之长。”〔12〕

清代豳风图的绘制更为盛行。乾隆皇帝曾以数年之功完成《御笔诗经图》,后又与董邦达合作,专门绘制《豳风图》一册。汪由敦题跋曰:“既以积岁之功为诗经全图,复念《豳风·七月》陈王业之艰难,所言农夫红女趋事赴时,咏歌勤苦,尤为亲切有味,爰御楮翰,分章为图,系诗左方,装成巨册。”〔13〕李英《春明纪事诗》曰:“金钟漏刻响丁东,帝德光明正大中。仰见璧珰分殿序,宸章无逸画豳风。”注称:“尝考试差于正大光明殿,殿列自鸣钟,甚巨。东壁悬御书《无逸篇》,西壁张《豳风图》,廷臣张鹏翀所绘。”〔14〕圆明园正大光明殿东壁悬挂乾隆手书《无逸》,西壁则悬挂张鹏翀所绘豳风图。张鹏翀字天飞,雍正五年进士,颇得乾隆皇帝赏识,乾隆曾作《和张鹏翀》曰:“豳风图缋当年事,旰食宵衣倍体乾。”〔15〕吴振棫的《养吉斋丛录》载嘉庆己卯年(1819)曾以宋代马远的《豳风图》联句。马远《豳风图》(图2)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此图末端有嘉庆题跋的《豳风时序歌》;宫廷画师刘权之就此诗绘制的《豳风时序歌图卷》,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胡敬《国朝画院录》记载还有周鲲的《豳风图》一卷,郎世宁、唐岱、沈源合画的《豳风图》一轴。

图2(传)[南宋] 马远 豳风图(局部) 22.5×687.2厘米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二、豳风图的双重政教意义

豳风图绘与政治教化关联紧密,其中可析出两重维度:一方面,由于《七月》的主题和经旨,豳风图往往用以传达重农恤民之政治隐喻。朱熹《诗集传》以此诗为周公诫成王之作。在此历史传承中,豳风图的政治意涵不断延伸,意象更趋深远。清代典礼用乐中“御殿庆贺”一首,其中就有“处深宫,心区夏,重恤民家,黼扆豳风图画”〔16〕一句。另一方面,豳风图绘受到高度重视,不仅在于其劝农恤民的深刻主题,亦在于其内容本身之丰富,使得豳风图绘某种程度上成为帝王了解民间风俗的“博物志”。此诗描绘了一年之中各时节的农事活动,传统训释将其分疏为男功之正、女功之正、男功之助、女功之助,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内容可与《礼记·月令》《夏小正》等典籍参照印证。

帝王大都久居深宫,对生民劳作缺乏切身体验,阅览豳风图绘可以获得生动直观的认识,因此豳风图也成为帝王图教的一部分。前文元仁宗阅览豳风图以了解田家物候,并命赵孟頫绘图以赐太子,便有此意。事实上,以图绘形式开展教学,是传统帝王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明代隆庆帝师张居正曾编印《帝鉴图说》,万历时皇长子侍读焦竑编印《养正图解》,皆为图文并茂之作,既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也能够加深阅读的印象。清代祁寯藻曾就此上疏同治帝:“臣愚窃谓《帝鉴图说》讲毕,即宜进讲舆地之学,《大清会典》中有《皇舆全图》,各省府、州、厅分图山川疆域形势,开卷了然,篇幅简明,易于指画,并有礼制、武备、天文等图,可资博考。又《耕织图》则农桑之事,衣食之原,纤悉具陈。宋马远《豳风图》,嘉庆年间取以联句,内府画本石刻具在,可资检阅。《钦定月令辑要》《授时通考》二书,皆足与《耕织》《豳风》等图互相发明,皇上读书之暇,随时讲求,庶几知稼穑之艰难,懔守成之不易也。”〔17〕祁寯藻为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帝师,这篇奏疏可见他关于帝王教育思想的集中表达。他将帝王之图教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步讲授《帝鉴图说》,以历代治乱兴衰之事为皇帝讲明基础性的道德义理和帝王之道。第二步为舆地之学,通过学习《大清会典》中的舆地图、武备图、天文图、礼制图等内容,对于天文地理知识有全面的了解,熟悉天下大势。第三步详读耕织图绘和豳风图绘,以了解农桑之事、衣食之原,知悉王者当敬授民时之道理。这三个部分分别指向历史、地理、时令名物等通识,以直观生动的图像展示了历史场景、空间信息、事物形态。

祁寯藻将耕织、豳风图绘并列观之,这两种图绘模式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祁寯藻提及的马远之作,可能是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的《豳风图》,此图上有乾隆、嘉庆题跋,全卷共十七幅分图,详尽地描绘了《七月》诗中叙述的各个场景。就现存的“耕织”主题图绘可见,传统耕织图绘往往分为耕、织两大部分,皆以时间为序,描绘一年之中的耕稼和蚕桑之事,其中不少内容细节可见于《七月》。如赵孟頫《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中,《耕·七月》言:“大火既西流,凉风日凄厉。”而《织·九月》言:“季秋霜露降,凛凛寒气生。是月当授衣,有布织未成。”〔18〕再如康熙《御制耕织图序》言:“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尝读《豳风》《无逸》诸篇,其言稼穑蚕桑,纤悉具备。昔人以此被之管弦,列于典诰。有天下国家者,洵不可不留连三复于其际也。”《浴蚕》言:“《豳风》曾著授衣篇,蚕事初兴谷雨天。更考公桑传礼制,先宜浴种向晴川。”〔19〕皆与《七月》诗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句相关,谕示两者主题和内容的重合、呼应之处,因此,祁寯藻以二者互相发明,向帝王教授岁时、月令相关的农事知识。

三、豳风图的多种图绘方式

豳风图的绘制传统长盛不衰,与其政教寓意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传统经学训释为《七月》编织的历史背景和义理结构,是豳风图绘长期受到尊崇的基础。豳风图最为主流的画法有两种,一是马和之的《七月图》中的“复合图式”,此图从右至左分为四个部分,起始部分描绘二人仰观七月流火星象,第二、三部分主要表现女子蚕桑和男子农耕的情境,第四部分则描绘公堂饮酒庆贺场景。马和之所作图绘的首尾两处,凸显了经旨中的政教意味——随着画卷的徐徐展开,视觉中心从天象过渡到人事,从劳作转移到庆贺,这一复合图式对后世影响很大。二是以马远的《豳风图》为代表的分章表现,一般是在每幅图前题写相应的文本内容,图画作为各章节的注脚在《七月》的经旨逻辑中展开。

不过,在历史的发展中,随着劝诫意义的淡化,也出现了不少仅从豳风诗意出发,并不亦步亦趋地表现文本逻辑,而是剪裁、选取诗意重建图像的图绘形式,远离了庙堂赋予的沉重使命,呈现出更为轻松、活泼的面貌。此时豳风图往往成为赏心悦目的农桑图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谢时臣的《豳风图》,就对《七月》诗意进行了选择性的呈现,乾隆题诗评说此图“徒称《七月》景,未备八章全”。全图右下方为一处公堂场景,官员正向民众发放布匹,对应诗文“九月授衣”一句;左下方为一组乡村生活情境,室内人们在沤洗、纺织,室外二人拿着长杆打枣,对应“八月载绩”和“八月剥枣”;远方的田地之中,农人正在收割庄稼,将割好的庄稼打捆,挑到场圃中堆积成垛,对应诗文“十月获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整体而言,全图表现的是《七月》诗中八、九、十月的场景。图像传达给读者的直观感受,是一幅惠风和畅、男耕女织的田园风光,诗中的劝诫意味表现得并不明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岱、沈源合笔的《豳风图》(图3),采取了大全景的表现方式,此图将豳风诗意融汇在一个大的乡村生活画面之中,图中并置了多个生活情境:画面的左下方,农人扶着耒耜在田间犁地;右方画面人们在场圃上打谷。此图有意模糊时间线,将发生在一年不同时期的春耕秋收汇集在一个画面中。在各个场景之间,画面以道路、桥梁连缀过渡,路上行人络绎不绝,呈现出其乐融融的景象。如果不是全图上方书写了《七月》全篇,观者或许只会认为这只是一幅单纯的农桑图。

图3 [清] 唐岱、沈源 豳风图 绢本设色 126×173.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表现跟时节相关的农事场景之外,也有不少图绘重点呈现《七月》末章“万寿无疆”相关内容,将豳风图引向祝祷主题。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文徵明的《豳风图》,其主体部分描绘了《七月》末章公堂饮酒的场景。从画面内容和布置来看,此作似参考了马和之的《七月图》末段,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简化。画面上方题写了《七月》第六章和第八章的内容——“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和“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皆言祝寿主题,这也是文徵明此图所要表现的重心所在。现藏于青岛博物馆的单畴书的《豳风图》,图上题写“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一句,画面表现了人们前往公堂献寿的场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鉞的《豳风介寿》一图,上有时为智亲王的爱新觉罗·绵宁所题诗作:“欲卜丰年象,图成七月诗。春和于耜日,秋肃筑场时。蔀屋盈宁庆,公堂宴飨宜。称觥同华祝,万寿仰无期。”祝寿意味也不言而喻。现藏于广东博物馆的《磨金漆画豳风图大寿屏》,更是将豳风图这一意象整体纳入了献寿主题。这件寿屏规模很大,共十二扇屏,是清同治年间为一位柯姓富商所做。屏风正面雕刻了晚清外交官何如璋撰写的贺寿文章;背面是一幅取材自《七月》的大型漆画,将《七月》描绘的耕织、田猎、祭祀等内容一一呈现,还增添了不少装饰性的细节和民俗内容,充满生活意趣;周围则辅以大量吉祥纹饰,营造出祥和安乐、喜庆吉祥的氛围。清人欧阳厚均曾作《题豳风图》一文,记述乾隆二十八年(1763)蔡上崝绘《豳风图》为其祖父献寿之事,此图在其母八十大寿时仍然悬挂于中庭。这说明其时以豳风图献寿比较常见。欧阳厚均回忆到,自己年幼时常观此图,至六岁入学塾初授《豳风·七月》一诗,“颇讶图中物产如鸡犬为诗中所无”,夫子称“此画家之点缀,犹文家之烘衬耳”,“又讶诗中枣瓜园蔬之类图中不备”,夫子称“此即文家剪裁之法也”。〔20〕可见画师仅采豳风介寿之意,画面内容一定意义上脱离了《七月》文本。

豳风图绘长期流动于社会各个阶层,其发展脉络贯穿了各个历史时期。历代绘制者通过豳风图不断为《七月》注入新的时代阐释,图像背后的观念与精神经过权威阐释与认可,成为全社会共同接受的图绘模式,并由学术阐释逐渐走向社会日常层面的运用与传播。豳风图在劝诫与政教意义之外,逐渐衍生出美好田园生活的指代意义,成为民间祝寿寓意的承载。这些图像从不同角度呈现着绘制者对经典的理解,它们之间既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侧重,也有着深层次的共性。从绘制到观看的过程中,图像潜移默化地承担着传播经典、表达理念的载体功能,广义上看,这可以称为“诗教”的一种。从知识、情感、道德等各个层面,豳风图的主题和寓意仍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挖掘。(本文为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诗经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CZW010)

注释:

〔1〕[汉] 毛亨传,[汉] 郑玄笺,[唐] 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9页。

〔2〕[明] 王绂《书画传习录》,《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第281页。

〔3〕[明] 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615页。

〔4〕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凤凰出版社1998年版,第83页。

〔5〕[明] 宋濂《宋学士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296页。

〔6〕[明] 谈迁《国榷》,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320页。

〔7〕[明] 陈建《皇明通纪》,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83页。

〔8〕[清] 吴伟业撰,[清] 程穆衡原笺,[清] 杨学沆补注《吴梅村诗集笺注》,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427页。

〔9〕[清] 祁寯藻《祁寯藻集》,三晋出版社2015年版,第25页。

〔10〕同〔6〕,第3519页。

〔11〕[清] 史梦兰《全史宫词》,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82页。

〔12〕钱海岳《南明史》,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684页。

〔13〕[清] 汪由敦《松泉集》,黄山书社2016年版,第784页。

〔14〕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7页。

〔15〕同上,第1153页。

〔16〕[清末民初]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847页。

〔17〕《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619—3620页。

〔18〕[明] 赵孟頫《赵孟頫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9—34页。

〔19〕[清] 卫杰《蚕桑萃编》,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2页。

〔20〕[清] 欧阳厚均《望云书屋文集》卷下,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265页。

吴寒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研究馆员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2年第3期)

请扫二维码

进入“北京美术观察杂志社”微店

订阅购买杂志

《美术观察》杂志

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A+)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QQ空间访问权限设置全攻略:轻松掌控你的私密空间
365bet在线娱乐

QQ空间访问权限设置全攻略:轻松掌控你的私密空间

⌚ 06-29 👁️‍🗨️ 2757
HEPA过滤器的更换周期是否可以根据使用频率进行调整?
365bet官网开户

HEPA过滤器的更换周期是否可以根据使用频率进行调整?

⌚ 06-28 👁️‍🗨️ 2733
揭开聪明钱交易的真相与策略解析
365bet官网开户

揭开聪明钱交易的真相与策略解析

⌚ 06-29 👁️‍🗨️ 8994